
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成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新的教育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革的产物,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成人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运动,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地被显现出来。
尽管如此,人们对“成人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却一直存在着争论。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召开了142个会员国代表参加的会员国大会,并一致通过了《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在这个条例中为成人教育概念所下的定义是:
“成人教育”一词表示有组织教育过程的整体,无论教育过程的内容水平和方法如何,无论它是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也不管它是否延伸或取代中小学、学院、大学以及学徒期的初级教育,通过成人教育,那些被自己生存的社会所承认的成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或职业水平,或使自己向新的方向发展,以及改变自己在全面发展个性和参与平等的独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活动这两方面的态度或行为。
这一定义的提出,澄清了成人教育概念方面的许多混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成人教育的基本范畴。尽管因语言的不同,翻译上的误差,各国在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在定义的基本点上各国都给予较大的认同。此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的推动下,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等概念风靡全球,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
广义的成人教育活动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许多历史资料都可以证明,对成年人进行系统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恰恰早于对青少年的正规教育。在西方,一本最早出版的教育专著《色诺芬百科全书》,就是论述生活在现今伊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对成年人进行正规化的教育的。埃及、印度等古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都有成人教育活动的有关记载,而且有些是国家出面对成年人进行系统的培训,有的甚至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培训。在中国古代,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常常是混在一起进行的。我国夏、商、周时期实行“学在官府”,并有辟雍、庠、序等教育机构负责教育工作。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四起,诸侯割据。为了巩固本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各国大兴“养士”之风,在诸侯割据,纷争天下的同时,各国也纷纷聘请一些大师出谋划策,进行一些适用的教育与训练,从而也诞生了孔子、墨翟、孟轲、荀况等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创造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学而不已”、“学而优则士”、“士而优则学”等教育思想,与当今社会普遍接受的教育民主化、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息息相通。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并发表了一份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查阅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发展和成就无不得益于组织良好的教育体制,得益于那些不同于现代,但又与现代教育思想息息相通的成人教育思想,得益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于各类成人所进行的宗教、战争、生产技术、文化和治国之道的教育和培训。 古代的这些教育虽然包含了对成人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与现代成人教育思想息息相通的教育思想,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成人教育。中世纪宗教传播教育可谓是声势浩大的成人教育活动,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学者和成人教育活动专家们把这种活动绵延数千里,横贯三大洲,传播过数学、自然科学、医学、艺术、文学、工程学、建筑学等社会发展必须的知识,但由于没有正规的教育形式、场所等,所以没能形成真正的成人教育形态。哈利·格拉顿在研究中世纪雅典、罗马和其它许多地区这种教育活动没被保留下来的原因时说:“由于当时没有持续的、正规的教育形式,因此这些教育活动很难像某一政治或哲学时代那样被长久地延续下去。然而,上述教育形式消亡的最关键因素也许恰恰是由于这些教育计划作为当时的文化与政治的表达方式有着极其重大意义,以至每一位新的军事入侵者都将其视为必须予以摧毁的目标”,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中世纪的成人教育虽然只可称得上一些“活动”而没有形成任何体系,但它却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或是“促进”或是“促退”的作用。到了成人教育萌芽时期的17、18世纪,这种作用就更加突出地显露了出来。
较为完整的成人教育雏形应该是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采取适合成年人的方法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的成人教育形态的出现应以英国最早。1737年,威尔士牧师格利夫斯·琼斯(Griffith﹒jones)在不列颠发起了大规模的宗教教育运动,并组织“巡回贫民义务学校”教人们阅读和书写。这所学校虽然条件简陋,流动性大,课程内容也仅限于《教义问答》,但是它所取得的成就却十分惊人。据有关资料估计,1737年至1766年至少有15万人在这所学校学会了阅读和书写。这一成人教育活动对于当时的社会扫除文盲、使人们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来讲,不能不说是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8世纪中叶,英国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首先在棉纺工业拉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这次产业革命是从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技术革命,对劳动者提出了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新技术的客观要求。于是就有了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性的教育和训练,同时也推动着成人教育从文化教育方向派生出了职业教育的方向。许多文献上经常提到的诺丁汉劳动妇女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 for Working Women)就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诞生的。1799年格拉斯哥(Glasgow)安德生学院(Andersom)的年轻教师乔治·白贝克(Geoge Birbeck)为工人免费提供了专门设计的科学课程,随后这
种班发展成为工艺学院(Machanics Institutes)并在全国扩大。正如曼彻斯特工艺学院创始人本杰明·海伍德(Bonjamin Heywood)所说“这种学院的目的是要教会工人工作所依赖的一些科学原理,向他们展示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以及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使他们彻底了解他们的职业,提高他们的素质,以改进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提高自已,给他们在空余时间以幸福而愉快的服务”。
产业革命提出了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成人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了产业革命的发展和成果的巩固。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的发展无疑都会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之一,推动着社会前进的历史步阀。J·R·盖德和C·J·泰特缪斯在分析了英国产业革命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后指出“可以这样说,美国、法国和俄国的革命来自于成人教育,而同时革命又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在俄国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在列宁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运动是由列宁的妻子尼基塔·克鲁普斯卡娅领导的,目的是使人民对迎接一个新的社会秩序有所准备,后来发生的古巴、中国和越南的革命也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发动革命战争以前以及斗争过程中必须着手抓教育”。 J·R·盖德和C·J·泰特缪斯总结的规律说明,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革命往往要以教育为先导。革命开始前,一些先知先觉的先进人物要通过教育向人们传播革命思想,启发民众觉悟;革命中要靠教育指导、武装人民,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革命胜利后要靠教育使“那些参加社会和军事革命的男人和妇女们很快就学会他们以前还非常陌生的新知识、新方法”,从而能够胜任新的管理工作任务。而这些教育活动大多都是通过成人教育形式展开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或革命的发生,都会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发展又会促进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是这样,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民主运动是这样,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也同样是这样。回眸历史,成人教育与社会变革互动关系的轨迹清晰可见:19世纪末叶,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具有维新思想的志士仁人提出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主张,同时也把成人教育的启蒙思想——平民教育观念引入中国。尽管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取缔了几乎所有的新政措施,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平民教育思想却无法从人们的观念中抹去。在一些先进人物的推动下,这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人们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争取个性解放的重要武器。因此,19世纪末中国社会就出现了许多专为成年人举办的通学所、宣讲所、讲堂、夜校等成人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新潮的推动下,清政府在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也把“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列入《癸卯学制系统图》。这种“实业补习普通学堂”所招收的学生就是年满16周岁以上且已从事农、工、商各业或准备从业的各类成年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成人教育工作,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时就积极倡导平民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在他主管的教育部内设立社会教育司管理成人教育工作。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学校系统令》、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卯学制》都将成人教育纳入学制管理体系。1916年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还亲自实践,于1918年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平民夜校和校役夜校。这一举措不仅翻开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历史的第一页,而且也首开了中国普通高校开办成人教育的历史先河,其重要意义在于直接推动了当时的平民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开展。有资料统计表明,1918年时,全国已有通俗教育讲演所2597个,通俗教育会342个,巡回宣讲团742个,巡回文库259处,简易识字学塾4851个。这些教育形式对于宣传科学真理,传播西方文明,教育平民大众,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些社会活动家们始终注意以成人教育宣传革命理论,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一些先进的、革命的知识分子也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以此传播革命真理和先进思想,抨击封建思想和愚昧、落后的习俗文化,促进了先进文化和文明的普及。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工人夜校,提出该夜校是专为工人设立的,开设国文课(包括认字、短文、便条、写信)、算术课(包括珠算、笔算)、常识课(包括历史、地理、理科、修身、卫生、实业、政治、经济等)。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民主运动,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北京大学的邓仲夏、张太雷、张国焘、许德珩等曾多次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分赴北京、长辛店、南口等地宣讲革命的科学道理。1920年,又在长辛店开办了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引导大家团结起来,投身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滚滚洪流中去。与此同时,上海、武汉、长沙、广州、天津、郑州、济南等地在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也举办了工人夜校、识字班等。这种成人教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素质,也启发了工人的阶级意识,提高了工人的阶级觉悟,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造就了强大的生力军。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中就明确提出了成人教育的办学方向,指出“劳工补习学校应逐步成为劳工组织的核心,所授所学,最重要的是应能唤醒劳工觉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其以后的革命历程中积极推动了成人教育工作,组织了大量的成人教育活动。例如,20年代的湖南自修大学、安源工人夜校、上海大学、上海平民女校、沪西工人学校、南洋义务学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红军第一、第二步兵学校;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
编辑时间:2016-06-10
上一篇:西南林业大学召开成人高等教育第十三届工作会议
下一篇:高等教育机遇 在弘文等着您